时间:2023-09-0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網友提供 - 小 + 大
1媽媽,我們傢是不是很窮?臨睡前,兒子眨巴著眼睛問我。 我一臉懵,不知道5歲的兒子緣何如此問 。 姥姥說你隻有2毛錢,媽媽,你別難過,明天我把小豬肚子裡的錢都給你花。前些日子,我被親媽在視頻裡數落瞭一頓。她通過朋友圈發現我不但換瞭新車,還帶著孩子天南海北地去旅遊瞭一圈。 你看你,多大人瞭?也不知道節儉一點,咱傢窮,幫不瞭你什麼,你自己得上點心,多攢點錢,別整天的有2毛錢卻算著花3毛。 閨女,咱傢窮,這個我們買不起, 為瞭供你上大學,我和你爸把棺材本都拿瞭出來, 這人你不能嫁,咱傢窮,高攀不起, ......關於“窮”這個話題,我真的聽得夠夠的瞭。 從小到大,搞得我花錢就像犯罪一樣。哪怕工作後,自己有瞭錢,給爸媽買件衣服買個禮物,都跟做賊一樣,1000的說300、200的說50、100的說20。 我的孝心如此大打折扣,卻還會被媽媽責備 : 傢裡窮,別買這些沒用的。其實,我傢也沒有“窮”到節衣縮食,捉襟見肘的地步。 隻是,媽媽這種會過日子的性格,卻讓她變得特別摳。自己不舍得給自己花錢不說,也讓我有種一花錢就像剝削她一樣的罪惡感。 多麼痛的體會: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窮”,是很不好的傢庭教育。 父母教導孩子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本身沒錯,但倘若用力過猛,這哭窮教育,就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長大後真的變“窮”。 2 多數時候,父母向孩子哭窮,隻是希望孩子能體會父母的辛苦,能夠知道傢裡的難處,從而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培養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但哭“窮”也是需要技巧的。父母毫無忌諱地哭“窮”,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毀瞭孩子。 心窮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來的。 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 即“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很多人無法擺脫沒錢的困境,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窮,而在於心態。即便他們得到瞭很多的錢,本質上還是一個“窮人”。 因為這種人不窮在身,而是窮在心。身窮尚有翻盤的機會,人一旦心窮瞭,那可能會窮好幾代。 感情窮 我有一個朋友,小時候他傢庭條件挺不好,在他讀初中那年,傢裡又出瞭一次車禍,一下子賠進去很多錢。 他大學期間拼瞭命地勤工儉學,送海報、發傳單,甚至去建築工地打零工,辛苦掙下的錢都替傢裡還瞭債。 他說自己永遠忘不瞭媽媽含淚給他說的話: 咱傢窮,你是傢裡的老大,以後這個傢就靠你瞭。他活成瞭傢裡的“扛把子”,但沒人知道,他在感情方面卻活得很自卑。他有個很要好的女同學,彼此喜歡,但他覺得自己“太窮”,給不瞭女孩想要的未來。等他終於還完瞭傢裡的欠款,手上有瞭點積蓄,準備向女同學表白的時候,她卻準備嫁人瞭。 如果當時不是因為被貧困壓得喘不過氣,如果不是顧忌那點面子,新郎怎麼可能是別人?「“窮”讓他覺得自己連談感情都是奢侈。 格局窮 俞洪敏說: 斤斤計較、愛占便宜的傢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傢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有著高雅和清純。租房子住的時候,和我合租的是一傢三口,男的是名司機,女的全職在傢帶著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