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 文章 当前位置: 0 > 文章

伊拉克可不是廢墟,《天方夜譚》裡就是頂流瞭

时间:2024    点击: 次    来源:0    作者:cheetahostrich - 小 + 大

***


“伊拉克太危險瞭,去起來可能不太方便,我們應該不會去吧……”


在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Ava和Eva遇到瞭幾個環遊世界的背包客,其中兩個中國女孩剛結束阿富汗之旅,接下來要去伊拉克和敘利亞,Ava便有瞭這聲感慨——直到2023年10月中旬,她和Eva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瞭兩個女孩發佈的伊拉克旅行片段。


“我挺感謝認識她們,讓我們知道伊拉克其實還好。”Ava跟Eva一拍即合,決定在2024年1月到伊拉克自由行,“我想看看伊拉克戰爭爆發20年後,我在新聞上看到的伊拉克,和真實的究竟有什麼差別。”


戰後伊拉克的街道。(圖/受訪者提供)


對於交通和安全越來越放心


伊拉克所在的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700年,這裡就出現瞭城邦國傢。


公元前3200年左右,兩河流域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創造瞭楔形文字、六十進制計數法和圓周分割率。公元前2500年起,阿卡德王國、烏爾帝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先後在此建立。


阿卡德王國至新巴比倫王國之間的近2000年裡,蘇美爾王表、吉爾伽美什史詩、蘇美爾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亞述巴尼拔圖書館、亞述法典等文明標志相繼誕生。


伊拉克古跡。(圖/受訪者提供)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征服瞭新巴比倫王國。此後,伊拉克經歷瞭塞琉西、安息、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吞並。阿拔斯王朝時期,巴格達成為首都。


1920年,伊拉克淪為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托管地,至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1958年,伊拉克共和國宣佈成立。之後,伊拉克政權頻繁更迭,並從1980年起飽受戰亂摧殘與制裁。


古老的兩河文明。(圖/受訪者提供)


這些歷史信息描繪出一幅江河日下的國傢景象,可兩個背包客女孩在朋友圈發佈的內容,還有分享給Ava和Eva的信息,卻勾勒出一個“人民淳樸,相對安全”的當代伊拉克。


結合自己做的功課和背包客女孩的體驗,Ava制定瞭她們的行程:抵達巴格達後直接前往巴比倫,然後返回巴格達玩兩天,再一路北上,途經薩邁拉至摩蘇爾。


漫長戰亂所致,在伊拉克自由行仍稱不上便利,城際交通、住宿都無法在網上預訂,全程陪同的當地向導十分必要。


“當時我們看瞭很多,Ava還叫我去面試他們。”Eva給有聯系方式的向導挨個打電話,“考他們的英語,看他們對景點的熟悉程度,因為那邊沒有導遊執照。”


最終,她們選定瞭背包客女孩推薦的年輕小夥Saif,對方根據她們的行程和預算,幫忙訂好瞭各地的住宿,“全程等於是包車,他開著車帶我們去每個地方,所以我們在伊拉克沒有交通、住宿的困擾”。


Ava提示道:“伊拉克通貨膨脹嚴重,物價真的很高,人民幣1500元可能隻能住到國內漢庭的水平。你想在巴格達住高樓裡的或很新的酒店,基本上就要3000多塊。”


戰後逐漸恢復生機的伊拉克。(圖/受訪者提供)


第一次在飛機上看到那麼明亮的城市


巴格達的建城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762年。因地理位置便利,在幾個世紀裡,它不僅曾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伊斯蘭教的名城,也是西亞、中東地區經濟、貿易、文化、交通的中心。


公元1258年和1400年,蒙古人用兩次入侵兩次摧毀瞭巴格達。波斯人、土耳其人也先後占領過這裡,致其屢遭破壞。不過,1978年,時任新華社首席記者的顧正龍隨中國新聞代表團出訪巴格達時,還是感受到瞭歷史與文化的積淀。


在新建的現代化建築旁,巴格達老區窄窄的街道、傳統阿拉伯市場、金光閃閃的清真寺大尖頂處處可見,保留著伊斯蘭和阿拉伯城市的獨特風格;《天方夜譚》雕塑提醒人們阿拉伯人在中世紀對溝通中西文化所做的貢獻;底格裡斯河河畔的山魯亞爾國王和妃子山魯佐的石雕惟妙惟肖。


顧正龍寫道:“這一切都給巴格達增添瞭神話的色彩。”


伊拉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圖/受訪者提供)


這些優美的景致顯然不同於Ava印象裡的巴格達,她在新聞和美國電影《拆彈部隊》裡看到的是一座被恐怖主義籠罩的都城,“空無一人,每天都有自殺式襲擊”。


所以,當從伊斯坦佈爾起飛的飛機駛入巴格達上空時,燦爛的夜景震撼瞭Ava:“第一次覺得在飛機上能看到那麼明亮的城市,真的亮晶晶的。我們剛去的時候,甚至覺得那兒的燈光有點兒讓人頭暈。”


後來她們知道,夜色耀目的原因無他,伊拉克電費便宜,當地人喜歡把燈開到最亮。


從飛機上俯瞰巴格達夜景。(圖/受訪者提供)


走出機場,戰爭的餘威撲面而來,“剛開上翻新後的寬闊馬路沒多久,我們就看到一個飛機殘骸。Saif說,那是被美國的導彈炸毀的蘇萊曼尼所在的飛機”。


巴格達分為紅區和綠區,分立於底格裡斯河西岸和東岸。在紅區,戰爭痕跡依舊常見,一些被炸毀的建築和物體殘骸尚未清理。但Ava覺得,巴格達的戰後重建總體上不錯,“跟《拆彈部隊》裡空無一人的景象比起來,現在挺熱鬧”。


綠區是戰爭時期巴格達的隔離區,幾年前才對外開放。裡面那些漂亮整潔的建築,令人仿若身在巴塞羅那。“伊拉克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Ava說,“著名建築師紮哈·哈迪德就是巴格達人,我覺得伊拉克人在建築審美方面也是很厲害的。”


巴格達有很多士兵持槍把守的關卡,路過的人和車輛都要接受檢查。有幾次,Ava和Eva等待檢查的時間有點長,衛兵竟然主動遞上瓶裝水。


“那邊的士兵、警官人很善良。”Ava說,“特別是看你們是外國人,他們每個人都會很努力地向你展示他們的文化,展示他們的一切。”


伊拉克的安全環境正在變好。(圖/受訪者提供)


“歡迎各種各樣的人來我們傢裡做客,因為我們都是人類”


在摩蘇爾,Ava和Eva聞到瞭空氣中的火藥味。


3000多年前,摩蘇爾是古亞述王朝的中心。1534~1918年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占領期間,這裡成為帝國的貿易中心。


西亞古城尼尼微意為“上帝面前最偉大的城市”,是亞述帝國的都城,與摩蘇爾隔底格裡斯河相望。根據《聖經》裡的描述,這裡可以跟巴比倫城媲美,建有宮殿、廟宇、大街、公園、圖書館及高大堅固的內外城墻。


可惜,這樣的歷史文化遺產都在2014年摩蘇爾被IS(即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中文意為“伊斯蘭國”,簡稱IS)占領後,遭受瞭滅頂之災。


聯合國公佈的衛星圖顯示,至2017年7月摩蘇爾全城解放,歷史老城裡將近500棟建築被戰火摧毀(包括有800多年歷史的地標建築努裡清真寺和歷史悠久的宣禮塔),另有5000多棟建築遭到破壞。


走進廢墟,“戰爭摧毀的一切、現代的武器摧毀的一切”所帶來的震撼,兇猛地壓制瞭被污染的空氣所造成的咽喉不適,Eva甚至能腦補當時的場面:“這塊彈孔密集,說明曾經發生過激烈的槍戰;那邊有一個窗戶,外面有彈殼密集,說明有人從裡面跑過去,被人追著射擊。”


Ava和Eva在廢墟上遇到瞭一位有教養、英語好的老爺爺,“哪怕生活在廢墟上,慢慢重建自己的傢,他也不願意離開。他帶我們去曾經風景很好的地方,我們能看出他有多麼惋惜、多麼痛,這裡以前是多麼美,現在真的就是一片廢墟”。


從廢墟旁走過的老人。(圖/受訪者提供)


在老爺爺朋友傢,她們看到瞭被戰爭奪去雙腿的年輕人,“但是他的表情特別樂觀,他說我們很歡迎各種各樣的人來我們傢裡做客,無論你是什麼民族,你是什麼膚色,你是什麼信仰,因為我們都是人類”。


在一個以制缸為生的老爺爺傢,Ava和Eva得知他的兩個兒子都被炸成瞭碎片,殘骸是他親手撿回來的。以前,他一天要做10個缸子;後來,傢裡隻剩下他一個人,一天做4個缸子就夠瞭。


“說的時候他整個人很平淡,手揣在兜裡坐在那,也沒有表現出他的悲傷,但我們能從中感受到那種暗流湧動的痛苦和情緒。”Eva說,“他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故事,但都講得很平淡,就好像時間久瞭他們不得不走出來。”


當她們因備受沖擊而沉默的時候,Saif重提對自己正在寫的書的描述:“這個世界就是由很多巨大的悲傷的故事組成的,快樂的事情往往隻有那麼一小點。”


戰爭留下的創傷。(圖/受訪者提供)


一定要自己親自去看到、去聽到、去瞭解


摩蘇爾是Saif的傢鄉。即使生活不算富裕,他還是跟朋友在那裡組建瞭一個NGO,收容從事藝術、戲劇、繪畫、音樂的無傢可歸的人,也教當地孩子繪畫和音樂。收容所建在另一座戰爭廢墟上,用來傳遞“在廢墟前重生”的理念。


Ava和Eva的到訪令收容所成為音樂與歡樂的海洋,“他們很多人也不太會講英文,大傢都是用無言的默契在溝通。他們真的好開心,一個人開始抱著吉他彈唱,大傢就跟著一起唱,其他人如果手邊沒有樂器,就會搬來一把椅子,或者敲旁邊的櫃子當伴奏”。


現代武器的破壞轉瞬間就能完成,重建和修復卻需要成千上萬倍的時間乃至永恒。


Eva感慨:“我們很多時候是無言的,我不知道他們消化這麼大的痛苦用瞭多長時間。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他們所傳遞出來的韌性讓人很受觸動,能從他們身上獲得非常大的能量。”


在努力修復生活的同時,摩蘇爾人也試圖留下戰爭的記憶,不讓這段歷史被抹去。


伊拉克手工業者。(圖/受訪者提供)


當地一傢網紅咖啡館將房頂被炸的洞保留下來;一個完成重建的街區,在墻上貼瞭被毀掉時的照片;有些店傢在墻上貼瞭離世親人的照片;很多臨街建築的外墻上,貼著在戰爭中殞命的社區士兵、平民的照片。


Ava和Eva離開時,摩蘇爾仍被陰雲籠罩。夕照如伊拉克詩人魯薩菲形容的那樣,“像一個被災禍的打擊/摧毀瞭尊嚴的人含怨還鄉/從高雅的廳堂卑微地下墜/在冷落的洞中無聲無息地偃躺”。


“去之前我以為我會很悲傷,但其實不會,我感受到的更大的震撼是當地人的自強、樂觀和友善,就像在破敗中、在巨大的悲傷面前開出的花,特別令人動容。”Ava說,摩蘇爾是伊拉克之行最讓人難忘的地方。


Ava和Eva與當地兒童的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從伊朗和伊拉克歸來,Ava從“E人”變成瞭“I人”。過去占據許多閑暇時間的朋友聚會,換成瞭她自己在傢看書或聽播客,“去更多地瞭解這兩個國傢的歷史,變得更專註於自身,不太在意那些虛無的瞭”。


“網上總說伊拉克沒有真正的古跡,什麼古跡都是重建的、翻修的,或者好多都被人搶走瞭,其實不是的。像巴比倫雖然重建,城門被德國搶走瞭,但還是能看到什麼地方是原始的,他們還是有保護的。我覺得古跡損毀瞭底蘊也還在,文化還在,留下來的東西是值得去看的。”


關於“兩伊”,人們難免因為不瞭解與誤解,而被無良之人鉆空子,比如她們在伊拉克遇到的一個旅行團。


“向導帶我們找瞭便宜的酒店,結果裡面有一個很貴的團,淡季人民幣37000元不包機票,太誇張瞭!”Eva驚呼,“我覺得他們就是給遊客洗腦,說伊拉克就這樣,不告訴他們好東西的存在,其實我就怕這些旅遊團這樣的誤導。”


於是,她們倆開設瞭一個社交賬號,分享自己在“兩伊”等小眾目的地的自由行經驗。“一定要自己親自去看到、聽到,去瞭解,去用你自己的言語跟當地人溝通。”Ava說。


作者:洞照

***
推荐阅读
 |   |  台北市大同區塔城街130號  |  TEL02-2357-7173  |    |  mail133214567@kup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