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第二十條》在全國上映,引發瞭人們對於正當防衛這一法律話題的熱議。檢察院對這部電影寄予很高期待,但是很多律師對這部影片提出瞭批評質疑。用喜劇形式表現嚴肅的法律問題吸引瞭不少觀眾。這部電影取材於現實中的“反殺案”,聚焦瞭刑法第20條規定的正當防衛免責條款。昆山反殺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盡管最終被判定為正當防衛,但類似案件的判定過程卻充滿瞭爭議和波折。這背後所反映的,正是正當防衛在司法實踐中的復雜性和判定標準的模糊性。
那麼,什麼是正當防衛呢?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的人身、財產等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為瞭制止這種侵害而采取的必要行為。這種行為,即使在過程中造成瞭侵害人的傷害,也是不負刑事責任的。但是,如果防衛行為明顯超過瞭必要的限度,造成瞭重大損害,那就需要負刑事責任瞭。
電影中的故事就圍繞這一法律條款展開,基層青年檢察官韓明和呂玲玲為瞭守護公平正義,追根溯源還原案件真相。電影中的案件牽涉3個案件5個傢庭,展現瞭社會生活的百態人生。而雷佳音、馬麗、高葉等知名演員的加盟,也為這部影片增添瞭不少看點。
然而,電影中的正當防衛情節也引發瞭一些觀眾的質疑。有人認為,電影中的正當防衛情節過於理想化,與現實脫節。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擔心被判定為鬥毆而不敢還手,導致正當防衛成為瞭遙不可及的事情。
電影《第二十條》熱映後,遭到很多律師界人士的批評,原因是這部影片講述正當防衛案件的認定過程中,與現實的司法運行機制嚴重不符,強調瞭檢察官的左右,弱化甚至醜化律師形象。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一直在強調法律職業共同體建立,這包括瞭公檢法司法人員和社會律師法律服務人員。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目標就是不分職業身份,公檢法、律師形成共同的法治理念,維護憲法和法律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相互理解和尊重。
但是,實踐中由於種種原因,掌握權力的司法工作人員,許多時候看不起律師服務人員,形成瞭在案件處理過程中一些比較激烈的對抗和沖突,原本律師和法官、檢察官職業身份不同,法律觀點碰撞是正常的,但是實踐中有許多人為因素和每個人對法律的認知不同,形成瞭不客觀的對抗。每次律師與司法人員沖突的結果都是被動和受害一方。
《第二十條》影片中,在檢察院主持的案件聽證會過程中,檢察官的積極主動和作用被過分誇大,律師被塑造成一個有些猥瑣的小角色。其實,國內的影視劇不善於拍攝法治類題材作品,而拍攝進影視劇中的律師很多被塑造成一個唯利是圖,隻顧賺錢的投機人員,甚至一些律師被演繹的有些猥瑣。當然,一些專門拍律師事務所電視連續劇的作品除外。
很多律師表示,很多冤假錯案和熱點案件明明是律師參與積極推動,然後上級司法機關重視才啟動糾正程序,調查撥亂反正,一些被錯抓、錯判的涉案人員被釋放,或者宣告無罪。但是,《第二十條》電影中沒有遵循這樣的事實,就是單純的強調檢察官在認定正當防衛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反而顯得律師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甚至是多餘的出現。
影視作品拍攝法制類體裁一方面要展現現代法治理念和精神,要展示司法機關的運行現狀,展現社會民眾和律師在社會中的作用。在積極傳達公平正義的宗旨下,各方的積極一面都要平衡表現,對於各行業和社會存在的不好一面,在展示和揭露時也要相得益彰,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為瞭歌頌一個人,一個機構,而過分貶低或醜化相關機關和人員。律師們的擔憂可能是不瞭解影視文化導致,但是,這也給影視作品創作提出瞭意見,如何更好地拍好法制類影視作品,更好的宣傳法治文明。
現實中正當防衛的認定和判斷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一些因為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而還擊造成對手傷害的案件,往往被判定為互毆或者故意傷害,這讓正當防衛的判定成為瞭一個爭議話題。
電影《第二十條》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展現瞭正當防衛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影片中,基層檢察官韓明、呂玲玲追根溯源,還原案件真相的過程,讓觀眾深刻感受到瞭正當防衛認定的艱難。然而,有觀眾認為,電影中的情節過於理想化,與現實中的司法實踐存在一定的脫節。這種理想化的處理方式,雖然有助於傳遞法治理念,但也可能讓觀眾對正當防衛的現實困境產生誤解。
法律影視作品與現實之間的契合度,一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其自身的創作空間和表達方式。然而,當涉及法律題材時,如何平衡藝術表達與法律真實,成為瞭一個重要的挑戰。現階段的法律影視作品在展現法律運行體系和講述嚴肅的法律問題時,既要吸引觀眾,又要貼近現實和貼近法律制度,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針對正當防衛在司法實踐中的困境,有觀點提出應修改相關法律條款,使其更加明確和易於理解。同時,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明確訴前免羈押、取保候審制度等,也有助於避免正當防衛爭議案件中反擊者被過早逮捕或拘留的情況。這些建議旨在促進司法公正和效率,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律師們不必過分介意這部電影中形象被矮化,律師是社會法律服務人員,從業人員為瞭生存在開拓業務和維護公平正義方面面臨沖突,一些律師的市場行為不能讓當事人十分滿意,社會對律師的評價出現不同爭議。律師職業身份地位決定瞭不是一個迎合司法機關和對方當事人的角色,批評和質疑是律師活動的職業特色。當律師在質疑、評價司法行為、執法行為、行政管理行為和公民行為是否合法時,不是拍馬逢迎,而是尖銳地指出不當之處。
反過來,愛挑毛病的律師必然被社會各方面挑毛病,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社會民眾對律師的一些不當行為就會展現出來。所以,既然律師習慣瞭指出他人的違法與不當行為,就要接受對應的評價。律師不是特別在乎別人說什麼的行業,歌功頌德不是律師應該強調的。電影中律師形象不好,這需要律師不斷提高和改進服務。同時,影視作品律師形象塑造不好,那受損的絕不僅僅是律師。
電影《第二十條》的上映,如同一場關於正當防衛法律話題的盛宴,引發瞭廣泛的討論和思考。雖然影片在傳遞法治理念方面有所貢獻,但如何更好地展現法律運行體系、講好嚴肅的法律問題並讓觀眾喜歡,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正當防衛在現實生活中的困境也提醒我們,需要在法律條款和司法實踐上不斷完善和改進,以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讓我們期待未來法律影視作品能夠更深入地挖掘法律內涵,為觀眾呈現更多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
聲明:個人原創,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