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網友提供 - 小 + 大
01 孩子已經長大瞭,昨日不再重現 朋友的寶寶一歲多瞭,聽他說,他每天晚上都要拿出一段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裡,寶寶趴在他肩上甜甜地聽兒歌,父子雙雙沉浸在這暖融融的時光裡。我聽後無比的羨慕,轉而是酸楚和遺憾。 我有孩子,可我不曾有過那暖融融的時光,好像一天也沒有過,代之的是緊張、焦慮、煩惱、疲於奔命的應付,也就談不上輕松、欣賞、享受。因為沒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定,沒有進一步登高遠眺的洞悉,如同一個極度貧困的人每天要為溫飽而掙紮,沒有精力看到外面世界的絢爛與斑斕。 一切的一切,源於我不曾看見孩子,不曾看清自己,不曾擁有養育孩子的智慧。 現在我開始看見瞭、知道瞭,可孩子已經長大瞭。昨日不再重現。 02 不能做自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近兩年,由於工作需要我開始關註傢庭教育,才真正瞭解到一些正確的傢教理念、方法。記得比較早看到的一本書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傢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戰》,當時一個感覺跳出來——我要是早看到這本書就好瞭,女兒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這裡找到答案。 女兒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有關傢庭教育的宣傳、書籍遠沒有今天這麼豐富,也鮮見相關的培訓班。當時也有學習的欲望,可苦於“求學無門”,隻好懵懵懂懂地趕路,一路上跌跌撞撞。 雖然沒有要求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但一直把學習看作最重要的事。“學習最重要”像一個小小的容器,把孩子禁錮在裡面。 這兩年通過不斷地學習才逐漸認識到,學習固然重要,但還有許多素質品質與學習同樣重要,甚至比學習更重要,比如閱讀習慣、勞動習慣、健康管理能力,等等。當初完全沒有認識到,我們是要讓孩子眼前僅僅是在父母的看管下學習好,還是讓孩子將來自己能夠獨立地生活好?遺憾的是當時沒有人給予指點。 今天,我反而有些慶幸孩子的“不聽話”“有個性”,正是因為這樣,她為自己爭取到瞭一些“權益”;慶幸她有能量做出一些“逆反”的舉動,否則,今天她也許是一個平平庸庸、毫無生氣的年輕人。現在,我才開始懂得什麼叫做自己,不能做自己是怎樣的痛苦,不能做自己的自己會是多麼蒼白的存在。 03 世上有四類父母 我認為世上有四類父母——第一類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他們隻是停留在動物的本能上,對孩子僅僅是生育與喂養。 第二類是自然的父母,他們有著樸素的但恰巧是正確的觀念,順應瞭孩子的發展,能把孩子培養得比較好,有的甚至成為人才,比如愛迪生的母親,但他們不知曉自己做法背後的原理。 第三類是創傷型的父母,他們自己可能就在成長中受到過傢庭的傷害,帶著創傷卻不自知,做父母之後便有意無意地將自己所受的不科學的教育應用於孩子。 第四類是智慧的父母,他們掌握瞭正確的傢庭教育理念,主動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孩子發展各階段的心理特點、行為特征瞭然於胸,從容地走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趕路與看風景兩不誤。都說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但這個“禮物”極為高端精密復雜,不進行深入的學習,不但領會不到禮物帶給我們的深度意義,充其量視其為一支悅目的花朵,弄不好還會把“禮物”摧殘得體無完膚。 無論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傢庭,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各種問題而不覺知,而孩子會把這些問題從沉睡中喚醒。 比如你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你實際上是不是在滿足自己心中曾經物質匱乏的內在小孩,你會不會思考是在滿足孩子還是為瞭滿足自己?比如孩子摔碎一隻碗你打瞭他,你是不是想起小時候打瞭碗受到的懲罰,你會不會想一想你的憤怒情緒有多少是孩子帶給你的,有多少是因為今天與別人發生矛盾正無處發泄,有沒有想一想孩子是為瞭幫你幹活卻因小手還不夠靈活而失手,是孩子重要還是碗重要…… 所有的思考、覺知和看見,隻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進階,才能一點一點地認識到。你不僅僅是在為孩子付出,擁有智慧的多少決定瞭你能捕捉到多少孩子帶給你修復自己的契機,才能促成自我發現,真正做到與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在我們身邊的日子並不長, 與父母分離是他們終要完成的發展任務。 不要等孩子遠離瞭我們, 我們才想起抓住點什麼, 或是 讓孩子帶來的那份覺知 消逝在自己的無知中。 要知道, 有些事一旦錯過就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