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行
我宣佈,這大概是中國最落寞的美食之都。
截止目前,成都、揚州、澳門、淮安、順德,加上新近登陸的潮州,中國已有6個城市或地區被聯合國欽定為世界級的美食之都。
可就在一個最會吃的國度中,在一份評價最會吃的名單裡,卻有這樣一座城市——淮安,在各個維度都找不到什麼存在感。就連淮安在哪,可能都很少有人能一下子答得上來。
她真的好不委屈。200年前還是運河沿岸的一線城市,能和蘇杭比肩;如今卻是名不見經傳的三線小城。雖然國宴淮揚菜也是淮安的驕傲,但這麼長時間以來,淮揚的風頭還是被揚州搶瞭去。
這座深藏功與名的寶藏城市,可不止美食這麼簡單!
不是江南,
卻勝似江南
地處蘇北的淮安,正好屬於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很少有人會把她和江南水鄉聯系在一起。
即便不屬於地理上的江南,一旦踏足這片土地,一股江南的濕潤氣息撲面而來。古運河、淮河、鹽河穿城而過,洪澤湖、白馬湖、高郵湖散佈城中。27%的水域面積,整個城市如同漂浮水上,分明一個地道水鄉。
(圖/unsplash)
因水浸潤的淮安,更有雨熱同季的萬畝灘塗濕地,滋養出豐腴的絕美食材。盱眙龍蝦、金湖蓮藕、天妃宮蒲菜、洪澤湖銀魚,哪個不是至美至鮮。也正因有瞭這份底氣,從淮安走出去的淮揚菜,才得以追求“不令不食”,堅持清爽新鮮。
像是開國第一宴上的淮安名菜——軟兜長魚。長魚其實就是鱔魚,卻在淮安長得異常肥美。而僅用鱔魚一種食材,淮安的全鱔席還能千變萬化出108道不同的菜品,給外來的食客獻上不小的震撼。
也正如淮安之名所暗指——“淮水安瀾”,這和水有不解之緣。密集的水網賦予瞭她江南的溫潤,勾連南北的運河也曾帶來潑天富貴。
(圖/unsplash)
漕運能有多賺錢?想有清一代,朝廷一年財政收入約數千萬兩白銀,其中漕運就能占到七成。連接首都和江南的京杭大運河,在水路為王的時代,就是帝國的經濟命脈。
淮安,恰巧處在運河與淮河交叉的咽喉,成為維系漕運偉業的心臟,連白居易來瞭都要贊一句“淮水東南第一州”。都說 “天下九督,淮居其二”,明清兩代管理全國漕運的老大漕運總督,以及管理全國河道的老大河道總督都駐紮在淮安,其地位可見一斑。
依靠運河的淮安,更是掌握瞭財富的密碼。所謂“天下鹽利淮為大”,明代鹽稅占到國傢財賦的一半,淮鹽又占到全部鹽稅的三分之一。兩淮地區所產的食鹽,許多都選擇在淮安中轉集散。漕運加上鹽利,這裡繁華的程度完全可以與兩宋的京城開封、杭州一爭高低。
(圖/unsplash)
因鹽而興的河下古鎮,就是最好的證明。巔峰之時,河下有22條街、91條巷、13個坊。來自山西、安徽、河南等地的鹽商雲集於此,紛紛置辦會館,營造園林。小小的河下,就培養出瞭67名進士、160多名舉人和貢生。數量之多,令有江南三大鎮之稱的周莊、同裡、甪直都望塵莫及。
多江淮漕都,
總是意難平
作為一座運河城市,淮安太依賴京杭大運河瞭。運河曾是她的命脈,後來也成瞭她的枷鎖。
運河漕運的成本是驚人的。清政府維持漕運的歷年開支,高達330多萬兩白銀,這還沒算上修治河道的費用。清晚期時,大運河已是年久失修,到處淤塞,漕船往返一趟能拖到10個月之久。與之相對應的是,從天津到上海的海運隻需20多天,還能剩下一大筆費用。繁瑣的漕運終被便捷的海運代替。
(圖/unsplash)
漕糧海運後,淮安少的不僅有隨船而來的南北奇貨,還有東來西往的水手舵工。曾經人流如織的淮安,開始變得河漕不通,城市不興。比如淮安清江浦,明初成為漕糧碼頭後迅速崛起,兩岸居民猛增,還建成瞭全國最大的內河漕船廠——清江督造船廠。然而晚清改海運後,立馬喪失瞭“南船北馬”的地理優勢,城內外店鋪紛紛倒閉。
失去漕運便利的淮安,既不沿海,也不靠大江大河,成瞭妥妥的內陸城市。本來還有機會像徐州一樣借助鐵路再度逆襲,但淮安卻一次次和鐵路失之交臂。
早在清末,李鴻章等人就提出修建北京至淮安的鐵路。但反對者擔心繁華的淮安落入洋人手中,成為下一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雖然拉扯之下鐵路還是成瞭,隻是建成後的津浦鐵路,選擇繞道安徽,已和淮安毫無關系。
(圖/unsplash)
命運的齒輪就此轉動。大平原上的淮安,直到上世紀90年代建成沂淮地方鐵路,才結束地無寸“鐵”的歷史。2008年之後中國邁入高鐵時代,淮安也等到2019年才迎來第一條自己的高鐵。
失去瞭運河,又失去瞭鐵路的淮安,從交通要道變成瞭“偏遠之地”,地位一落千丈。近代連年的戰火侵襲,更讓曾經的都市頓顯蕭條。解放時,淮安名鎮清江浦竟隻有3.6萬人,還不足乾隆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由於底子太弱,改革開放後,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率先騰飛,淮安也無緣搭上這班快車。差距就這樣逐漸拉大,以至於到瞭千禧之初的2000年,淮安的GDP隻有蘇州的18.9%。
(圖/unsplash)
想當初,這可是控扼漕運和鹽運的淮安,是能和蘇州、杭州、揚州,比肩為運河沿岸“四大都市”的淮安。從一線城市,收縮成瞭三線小城;從江蘇之冠,淪為江蘇之末,淮安的沒落不免令人唏噓。
崛起江淮,
敢問路在何方
淮安,究竟什麼時候能重回“一線”?
對於這個問題,淮安人自己都在暗中較勁。既然已經落下,不如奮起直追。
運河之都的榮耀正在被喚醒。近十年間,淮安以文旅、物流和商貿為特色,服務業產值年均增長9.7%,2021年比重已經增至49.2%,擎起淮安經濟的“半壁江山”。
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三樣風口行業,更是淮安相中的得力利器。像2022年,淮安漣水新建瞭全球單體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N型太陽能電池片項目。而2023上半年,“新三樣”相關產值的增長就達到42.9%,還有一大批百億級項目落戶或投產。
(圖/unsplash)
淮安的追趕我們看得見,效果也確實可圈可點。2023年上半年,淮安市憑借經濟總量2432億元,成功躋身全國30強地級市行列。她和優等生的差距也不斷縮小,2012年經濟體量還隻有省內前一名鎮江的73%;10年後的2022年已追趕到94.5%,超越似乎觸手可及[14]。
進步雖大,但要在群雄逐鹿的江蘇站穩腳跟,這份成績還是得再加把勁。就拿光伏產業為例,在這個新秀場上,並非隻有淮安一個選手。尤其是周邊蘇北的難兄難弟,誰都想要一爭高下,成為那個後起之秀。
(圖/unsplash)
像連雲港和宿遷,目前GDP都排在淮安後面,但在2023年前3季度名列全省GDP增速冠亞軍,發展勢頭強勁。宿遷在短短2年時間,光伏產值就逼近千億級,眼看一個“光伏之都”正在冉冉升起。
人口流失也是個頭疼的問題。根據《淮安統計年鑒2022》,2022年底淮安常住人口456萬,比戶籍人口足足少瞭99萬。在大城市的強烈虹吸下,許多淮安人背井離鄉,來到蘇南、上海等地打拼。那裡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好的教育資源,落戶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城市間“搶人大戰”愈演愈烈。這都給致力於發展新產業的淮安不小的打擊。
(圖/unsplash)
而在網紅城市層出不窮的今天,淮安確實也沒啥突出的存在感。一個世界級別的“美食之都”稱號,似乎也沒能把名氣打上去。況且,這裡還誕生過著寫《西遊記》的吳承恩,也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故鄉。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片人傑地靈的土地,養育出低調善和、溫和篤厚、和而不同的淮安人。我們也期待,這座立志於“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城市,有朝一日重現運河明珠的盛世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