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網友提供 - 小 + 大
明朝末年,浙江有個叫龔新春的讀書人,最喜歡遊山玩水,也經常一個人在山水間留戀而不知疲倦。 這一天,龔新春又一個人來到溫州一處大山裡,穿行在山間草莽之中,雖然偶爾間會被荊棘刮傷,但他心裡卻非常享受。突然,龔新春耳朵裡傳來一陣讀書聲,嚇得他趕緊匍匐在地上傾聽起來。心裡卻非常納悶,如此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有什麼人會在這裡讀書呢?聽瞭一陣之後,龔新春便確認瞭讀書人所在的位置,悄悄靠近一點才發現,隻見一個老頭坐在中間的石頭上,旁邊圍著十來隻狐貍,雖然是狐貍,兩隻前爪卻都捧著一本書,像個小孩一樣在那裡朗讀。老頭很快就看到瞭龔新春,便站起來向他致意。而蹲坐在周圍的狐貍也站起來,隻靠兩隻後腿像人一樣站著,一一對龔新春行禮。 龔新春心裡想到,雖然眼前這一幕確實詭異,但既然狐貍們也知道讀書,必定也是知書達理的,相信不會對自己怎麼樣,也就和老頭狐貍們打躬作揖見禮,最後席地而坐討論起來。龔新春問老頭說,你們為什麼在這裡讀書,到底是為瞭什麼呢?老頭說,先生別見怪,我也是狐貍修成人形。在我們狐貍一族,想要修煉成仙有兩個方法,一是汲取天地日月之精華,參拜星鬥,時間一長就能慢慢通靈,身體也會發生變化,最後就能修成正果。但這是從妖到仙的途徑,經常會走火入魔誤入歧途,最後前功盡棄而無法修煉成仙。第二種方法就是先修煉成人形,隻要有瞭人形之後,慢慢讀書學習知識,同時就可以修煉內丹,這就是從人道而成仙。 這種途徑比較安全一點,但吐納導引需要更漫長的時間,同時還需要堅定的意志,才能獲得圓滿。但隻要到瞭最後階段,倒是一路暢通,危險也消失瞭。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學著讀人類的聖賢之書,琢磨人們的三綱五常大禮,隻要心智開竅瞭,形體也就變化瞭。龔新春聽瞭也覺得有道理,就接過狐貍手裡的書來翻瞭一下,都是五經論語孝經孟子之類的文字,可惜隻有原文,沒有任何的註釋。龔新春很奇怪,便問你們的書為什麼沒有註釋,不像人間常有的經書,都有前人留下的註解,讀起來不就事半功倍嗎?老頭子呵呵笑道,我們讀書,隻是為瞭開明心智,懂得天道大理。而聖賢的經書,其實並不晦澀難懂。 反倒是後人的註解,很多都是個人之見,把原本簡單的道理解釋得非常復雜,反倒讓後世讀書的人難以明白那些淺顯存在的道理。我們如今就這麼口耳相傳,都能明白經書裡的道理,哪裡需要那些沒用的註釋?龔新春聽瞭很不以為然,認為他們到底是狐貍,不像人類這樣開通。便告訴老頭說,你們讀書要善於博采眾傢之長,這樣隻憑自己的理解,隻怕也難以真正汲取聖賢的精神奧義啊。老頭聽瞭也不再多說,龔新春問他今年多大瞭。老頭回到說,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少年歲瞭,隻記得我像這些狐貍一樣開始讀書的時候,你們人間還沒有印刷的書,那時候都是手寫的文字。 龔新春聽瞭心裡一驚,便問他知道哪些朝代,最開始的時候與現在的世情有哪些差異。老頭說,現在的習慣已經有很大變化瞭,在唐朝之前,隻有儒者才是聖賢,到瞭北宋之後,一些小地方的人也被別人稱為聖賢,這就是最大的差異。龔新春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看著天色也不早瞭,便和老頭以及狐貍們告辭離開。 第二年,龔新春再次來到這處山上,竟然又遇到那個老頭,想要走過去和他說話,但老頭不再搭理他,低著頭徑直走進瞭草叢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