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正在閱讀一本好書時,經常會激動地拍案叫絕。但是,如果有些朋友有二次閱讀的習慣,在過瞭較長一段時間以後,再拿出這本書閱讀時,經常會有一種失望的感覺。而此時此刻,能引起我們拍案叫絕的又換成另外一本好書瞭。
何以如此呢?其實,一本書如果好到能讓我們拍案叫絕的程度,除瞭書寫得好以外,一定還是因為這本書與我們有“共鳴”。我們經常用“共鳴”這兩個字描述自己面對一本好書時的心理狀態。
但是過去沒有人細究“共鳴”到底是什麼,也沒有細究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共鳴的對象會發生變化。其實,“共鳴”就是你在不知不覺中用潛意識粗略地衡量出瞭書中的一些精細和微妙判斷或思想所暗含的前提條件或場景,而這些前提條件或場景恰恰與你自己在這一階段的生活、工作經歷非常接近,所以你更能理解書中的這些其他人難以理解的精細和微妙思想。當你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瞭新的生活工作經歷時,過去的生活工作經歷就逐漸在腦中淡忘瞭、模糊瞭,沒有瞭前提條件或場景的對照,過去能引起你共鳴的精細和微妙思想現在就不一定能引起你的共鳴瞭。
(摘編自《思維方法高級教程》第2版 第一章)